Search

[#日常書評]
[台灣人,生有時,死有陣,欲拚趁這時──評《#二七部隊(上)》]
  • Share this:

[#日常書評]
[台灣人,生有時,死有陣,欲拚趁這時──評《#二七部隊(上)》]
.
「二七部隊的故事對一九四七年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六,雖然短短仔十外工,毋過伊展現出台灣人抵抗的意志。手無寸鐵的青年學生,佇這年的春天學會曉攑銃對抗暴政,保衛家園。
「欲反抗無?欲按怎反抗?」這是活佇一九四七年的台灣人,上艱難的選擇。」──《二七部隊(上)》前言
.
.
《二七部隊 上集》是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從二〇一六年起,長年耕耘「二七部隊」的口述歷史、田野調查和歷史考據,在今年以漫畫形式呈現的成果,它由王永成漫畫,洪碧梧主編·腳本,陳旻昱總策劃,陳彥斌總顧問,台中市新文化協會於今年十一月出版。漫畫依照時序,描述從二二八事件後,與二七部隊相關的事件人等的每日行動。
.
「二七部隊」為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,由台灣中部地區的民眾自發結成的民軍武裝部隊。他們包圍警局、憲兵隊、營區接收武器後,為紀念台北二月二十七日查緝私菸的血案,命名為「二七部隊」,在混亂情勢中負責維護台中市的治安。這些成員包含了義憤前來的學生和士農工商,而無論左翼右翼的知識份子,都一齊捲入這場起身抗暴的行動當中。
.
《二七部隊》的考據細緻入微,畫風簡練樸實,分鏡佈局可見編創團隊的用心。而漫畫的精彩之處,首先當數在敘事上不突出單一的英雄角色,而是處理成人物出場錯落有致的歷史群像劇。我們得以看見較為熟悉的人物如楊逵、鍾逸人、謝雪紅等,也看見林連宗、黃金島、陳明忠、呂煥章等在事件中有一席之地的人物。原先湮滅於歷史中的面貌,藉由漫畫逐漸清晰。他們穿街走巷的分發傳單、召開市民大會,有著台灣青壯年的激昂熱血。每一次的決策,透過議會和長官公署交涉、成立「中部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」的台共武裝路線、林獻堂等人主張和談的台中處委會,甚至沿街募款欲歡迎廿一師⋯⋯每一種路線的爭論,每一方勢力明裡暗裡的爭鬥,反映緊張局勢之餘,更是面對危局時的各方意識形態攻防,形成抓住讀者目光的閱讀張力。
.
其次,則是《二七部隊(上)》有意以流利的台文夾雜華文和日文,還原歷史的語境。為了兼及不諳台語字的讀者,在旁邊加註說明,對台語文的學習十分有幫助。(更完善的標註法或許是依照人物出身,以台羅拼音標註不同的台語腔調)漫畫的語言生動活潑,時不時穿插台語俗語,在緊繃氛圍中仍有小小的幽默,分明是沈重的歷史,卻令人苦中作樂,淚中帶笑。
.
目前出版的上集,是從教化會館之役到「二七部隊」形成,再到決定退到埔里決戰。預計明年底完成的部分,則會畫出退到埔里與廿一師會戰,尤其是最後一役的烏牛欄戰役。面對蠻橫的國民政府,台灣人在選擇所剩無幾的的困局裡,做出了自己的選擇。這是台中地方史,亦是台灣史。後續下冊的漫畫,也令人拭目以待。透過濃縮各個人物記憶的圖像再現,我們有機會看見並再記憶這段歷史,也成為進一步認識事件人物並思索歷史之複雜面貌的契機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日常看書,記錄身邊跟書有關的一切。 #日常書評:書評,偶爾影評/劇評 #日常書訊:新書書訊分享 #日常書摘:書摘 #日常書物:書的企劃宣傳、設計、周邊 #日常講座/展覽/表演:隨筆紀錄
View all posts